English

按需印刷 一个新时代正悄悄来临

2000-09-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往右看,我们所看到的是台湾出版的《欲望城国》一书的两种封面。从事按需印刷业务的台湾新丝路网路书店为这本书准备了多个封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挑选,还可以要求印上自己的大名、买书日期等等,新丝路却不会因此增加印制成本,一切都非常简单。这就是按需印刷(英文简称POD-PrintOnDemand)为我们带来的实惠。《欲望城国》一剧由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而成,台湾著名京剧演员吴兴国等以京剧演出。这一戏剧改革上的壮举曾经造成世界性的轰动。此书的内容就是剧照、剧本及幕后花絮。因为吃不准能卖出多少,所以该书出版商法兰克福国际工作室最初就请新丝路书店以POD方式印了600多本,这是今年5月的事。一个月销掉三、四百本以后,出版社来了信心,便于7月再由传统印刷厂印了2000多册,而且决定印厂不再加印,脱销后的需求全部通过按需印刷来满足。

《欲望城国》的POD版本和印刷厂印制的版本定价一模一样,都是199台币(约合人民币50元)。实际上,像这样的大32开140页的铜版纸图书,在台湾印厂印刷的价格是10元人民币,而POD则会达到15—20元,那么为什么图书的定价能拼齐呢?原来新丝路书店每卖出一本POD型图书,只要付出版社相当于书价20%的钱(当然POD的印制费由新丝路负担,出版社只是提供电子文件)。而同样是这家书店,要卖从印刷厂出来的书,只能以6折或者更高的折扣进货。算来算去,还是自己POD来得合算。

《欲望城国》就是按需印刷图书一个普通的例子。

按需印刷又叫随选印刷或短版印刷。一般来说,印刷量达到1000本以上时,以POD制作的成本是传统印刷成本的2—2.5倍,但是因为POD不需要像我们传统印刷那些打样、晒版、冲版一直到试车等繁杂的工序,所以印制一份和印任意份的单个成本都是一样的,而不像印刷厂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印量起印才能降低成本。一般认为制作500本以下的数量,POD最有用武之地。

新丝路是台湾一家著名高科技公司,其开设的新丝路网路书店销量在台湾网上书店中位列第二。因其对按需印刷情有独钟,而成为开展POD业务的先行者。现在该网上书店列有100-200种图书可供读者选作POD。这个数量将很快增加至几千种。其CEO朱伟忠先生对POD颇有研究和见解,记者利用本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机会对他进行了采访。

朱先生介绍说,想当初,POD被构想出来主要考虑到以下三种用途:一是有些作品只有电子网络版,有的人不习惯在电脑或PDA上阅读,希望有一本纸型书。第二种情况是针对绝版、脱销书,以及那些每年销量较小但时不常有人问津的书。这些书往往让出版社很为难,加印也不是,不印也不是。第三种就是远距离销售。比如在内地出版的图书,在台湾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又不值得再重出重印。这样,通过网络传输就可以在当地少量POD。

最初构想POD想得更多的是成本,比如小批量、远距离等。渐渐地,POD个性化服务的诱惑就表现了出来。比如个人出版,尤其是在出版社实行登记制的国家和地区,书号不成为问题。你可以为写一本自己的家庭故事、家族历史,只印100本,不妨请人POD一下。而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为这本书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印上自己的名字、在家庭中的辈份等个人材料。这样,一种书印100本就有100个面孔。操作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了。通过POD做出来的东西怎么说也是一本书的样子,而且因为图像网点没有虚化现象,色彩更加鲜明,甚至比传统印刷更精美,胶装起来的,很漂亮,而不只是用订书机订订,夹子夹夹凑合事儿的玩艺儿。请柬哪、招贴画哪,这些都很适合POD。

虽然说内地目前因为比较严格的书号管理,这种个人出版还不可能大规模实现,但是一些发行量很小、而又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者保存价值的图书,如学术专著、地区性国情资料、各种行业调查报告、会议论文集等,都可能因为POD的低成本而减轻了出版难度。

后来又多了一种篇章销售。篇章销售适合市场调查报告、法院判例报告、个人学术个案研究等,可能每一篇都是十页、二十页的样子,但是买这么点上哪儿买去啊?假如网络上有一个像数字图书馆一样的地方,你就可以挑选了。这本里挑几页,那本里挑一点,再把它Click勾出来,因为都是电子文档的,POD就把这些东拿西取的内容“乌合”在一起,印成一本书给你。

还有一种就是适合大学教材教辅。这些内容每学期可能90%都不变,或者某个老师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要传授一些个人心得,也许只针对他旗下的100个弟子,用POD就很好。

适合POD的东西越变越多,可以应用的范围就变得很大,所以到最后POD变成只是一种方法而已,都在慢慢开发出来,至于你怎么用,都可以随心所欲。

POD的硬件方面比较简单,像In?digo、施乐、IBM等都有相关设备,一条生产线一般几百万左右。像本文图中我们看到的这套新丝路书店购买施乐等各家设备集成生产线,费用约300多万人民币。朱先生认为,“硬件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将来会有很多的软件平台要开发。假如说有50台POD生产线散居在全国各地,各处的内容又要上传到这50台机器上,各地的读者需要在当地POD拿到作品,在放上来和印出来之间,一定要有一个机制,一种平台。这次我们利用图书博览会的机会来走一趟,一方面是想将内地的图书在香港分公司POD以后在港台销售,另外,也是想在内地筹建一个合资公司,利用我们强大的系统分析和市场行销的能力,以及内地的软件人才和市场(很显然,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内地),一起做些事情。”

当然,POD对传统出版也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撼摇其根基,更谈不上取代传统印刷,但是这样一种以最新科技为基础、以网络为发展桥梁的新型方式,为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更具人性化的新途径。在谈到POD时,朱先生还特别强调其网络的特质,“离开网络之后,比的就是印刷成本,那是比不过油墨印刷的。它打开的是一条新的道路——线上出版(网络出版)的道路。所以说,POD最实质的只能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融合按需印刷的特质,把整体的价值体现出来。也许就在明年,我们就会成立个人线上出版(网络出版)部门。”

北大方正结合国内外专家的预测及其对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市场的研究,提出了方正“Book,e!”展望,试着描绘了中文eBook未来30年可能的远景,其中预测了2004年按需印刷将成为个性化出版的重要手段。不论是预测也好,梦想也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憧憬未来总是一件美好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